、发展史:
追溯聚酰亚胺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它是一类大有发展前途的高分子。1908年首先合成芳族聚酰亚胺,20世纪50年代末期制得高分子量的芳族聚酰亚胺。1961年杜邦公司生产出聚均苯四甲酰亚胺薄膜(Kapton),1964年开发生产聚均苯四甲酰亚胺模塑料(Vespel)。1965年公开报道该聚合物的薄膜和塑料。继而,它的粘合剂、涂料、泡沫和纤维相继出现。
年,Amoco公司开发聚酰胺-亚胺电器绝缘用清漆(AI),1972年,该公司开发了模制材料(Torlon),1976年Torlon实现商品化。1969年法国罗纳-普朗克公司首先开发成功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(Kerimid601),该聚合物在固化时不产生副产物气体,容易成形加工,制品无气孔。它是先进复合材料的理想母体树脂。以这种树脂为基础该公司制备了压缩和传递模塑成型用材料(Kinel)。
年,美国GE公司开始研究开发聚醚酰亚胺(PEI),经过十年的试制和试用,于1982年建成1万吨/年生产装置,并正式以商品名Ultem在市场上销售。
年,日木宇部兴产公司介绍了聚联苯四甲酰亚胺U pilex R,后又介绍了Upilexs。该聚合物制备的薄膜其性能与Kapton存在相当大的差异,特别是线胀系数小,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,它的线胀系数为12~20ppm,而铜的线胀系数为17ppm,因此非常适宜做覆铜箔薄膜,广泛用于柔性印刷线路板。
年,日木三井东压化学公司报道了全新的热塑性聚酰亚胺(Aurum)注射和挤出成型用粒料。该树脂的薄膜商品名为Regulus。
、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: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世界上聚酰亚胺的主要生产厂家约有50家,除了美国、西欧和日本外,俄罗斯、中国、印度、韩国、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生产聚酰亚胺。主要的生产厂家有美国杜邦公司、日本三井东亚公司以及日本宇部兴产公司等。
目前全球聚酰亚胺的年消费量为6.0万吨左右,美国、欧洲、日本是世界上聚酰亚胺最主要的消费市场。2007年,美国、欧洲、日本聚酰亚胺的消费量分别约为1.8万吨、1.6万吨和0.7万吨。聚酰亚胺在各国家和地区消费构成有所不同,美国主要消费领域是塑料,占消费量的80%左右;欧洲主要消费领域是漆包线漆,占消费量的70%~80%;日本主要消费领域是薄膜和塑料,合计占消费量的95%左右。随着航空航天、汽车,特别是电子工业的持续惊人发展,迫切要求电子设备小型化、轻量化、高功能和高可靠性。聚酰亚胺所具有的优异性能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。专家预测世界对聚酰亚胺的需要将以6.0%的速度递增,到2012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8.0万吨。
我国对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始于1962年,1963年漆包线问世,1966年后,薄膜、模塑料、粘合剂相继问世。到目前为止,我国聚酰亚胺已基本形成开发研究格局,研发了均苯型、偏酐型、联苯二酐型、双酚A二酐型、单醚酐型以及酮酐型等聚酰亚胺,并得到初步应用。2007年我国聚酰亚胺的生产能力已达1300吨,产量约为900吨左右。我国在聚酰亚胺模塑料方面近年也发展较快,我国除了以均苯二酐为原料的聚酰亚胺薄膜有数百吨产量外,其他种类的聚酰亚胺产量不到10吨,仅为美国的千分之一,而且价格昂贵。为此,着力解决聚酰亚胺高成本问题己成为我国材料工业领域的当务之急。
、发展建议:
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尤其是近年来IT、微电子领域的高速发展,对聚酰亚胺的性能要求也将越来越高,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。今后应该积极开展新合成工艺路线的研究和开发,重视发展原料产业,除了均苯二酐、二苯醚二胺外,以氯代苯酐为起始原料的系列二酐也是有待开发的市场,应及时占领。其他二胺品种国内已有厂家生产,应努力降低生产成本,实现绿色生产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同时,积极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,积极开发出新的产品,制备出易加工且耐温性能更好的聚酰亚胺材料;制备出高性能的新型功能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;合成有新功能的单体,从而制备出有着耐高温、力学性能好,绝缘性能优异、对环境敏感的新型聚酰亚胺材料,以满足航空航天、微电子、电气、化工、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。
Copyright © 2016-2017 深圳市佰嘉达塑胶材料有限公司
地址: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工业区 粤ICP备16120984号-1 电脑版 | 手机版